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這種自信很大程度上來自歷史、來自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
文津書院曾啟動“文化自信·大國真傳”的全年公益講座,邀請到的主講人都是家傳或師傳深厚的中國文化傳人,初衷就是要在單車都能共享的時代,讓全社會可以共享過去秘不外傳的“大國真傳”。前太廟研究員、禮樂研究專家賈福林先生就認為,讓國人特別是孩子從小確立民族文化信仰是一件極其重要的事,要在啟蒙階段就遇到大國真傳,實現根與芽的對接。
我們書院的文津雅集還定期舉辦尋甲骨文記憶、觀古人文房藝術、誦讀國學經典系列等活動。在給孩子講解國學知識時,我們根據他們的理解能力,解釋的深度和廣度也會不一樣。讓孩子觀看、聽講解、背誦國學知識并不是終極目的,關鍵是要通過生活中的具體場景,讓孩子們感同身受,理解文本背后的意思。
在成立文津雅集愛谷雨朗誦團之外,我們還與北京少兒京昆藝術教育學會合作設立了《京劇啟蒙國粹傳承項目工程》的實驗基地。著名京劇音樂藝術大師、京胡演奏家汪本貞先生之女汪錦生會長獨創和主編的進階式《少兒京劇啟蒙》系列讀本,作為我們的教材,結合京劇啟蒙“游戲化”的教學理念,基于精心挑選的30個京劇故事進行教學,通過京劇的生、旦、凈、丑的知識學習和唱、念、做、打的基礎訓練,引導現代年輕人了解和熱愛京劇藝術。
此外,我們還定期舉辦由京劇“管派”王迪的學生任景利老師主持的“四季古琴雅集”,由中國花卉協會、著名梅花院士陳俊愉教授之子陳秀中先生主持的“東方花道雅集”,由非遺傳承人謝美霞女士主持的“中國唐密茶道修學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文獻形式藏于國家圖書館,讓國粹進國圖、國典添國樂,傳統藝術的啟蒙教育不僅是弘揚我國優秀傳統京劇文化,也是為了培養更多的人才來繼承和發展壯大我國的傳統藝術在當代世界藝術領域的影響。
文津書院是公眾文化知識普及的場所,是公眾終身學習的課堂,也是青少年教育基地特別是愛國主義教育和文史知識的普及場所。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為在全民特別是青少年中真正樹立起文化自信,我們愿意從我做起從文津書院做起。
(原標題《普及傳統文化,展現文化自信》。原作者 牛春蘭。編輯 江帆)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