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 是我們的國粹。海外華人, 稱京劇為國劇。既然京劇既是國劇, 又是國粹, 那就意味著, 在中國, 愛護京劇, 匹夫有責。
不無遺憾的是我們在舉著雙手高呼“振興京劇” 的同時, 京劇卻每時每刻地產生著危機。
危機之一, 便是京劇有可能變成“京歌” 。
什么是劇? 什么是歌?
以京劇為例。作為劇, 它要有劇情, 即故事、情節、進展, 有頭有尾, 有高潮。在舞臺上演出, 還要分幕、分場。作為京劇, 它不僅有唱, 而且還有念、做、打。而這一切, 又都有程式。中國的戲劇,由《踏搖娘》、《撥頭》之類的劇情簡單、以唱和為主的萌芽, 發展到近代的連臺本戲即連續劇, 是一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的經歷了上千年演變的過程。歌, 和劇就大不相同了。歌沒有劇情。就算是敘事歌曲, 它也只是唱事而不是演事。歌也沒有念、做、打。即便是有朗誦的大合唱、有表演的歌伴舞, 那也不是歌者本人的事情。如果京劇取消了念、做、打, 取消了手、眼、身、法、步, 取消了程式,特別是取消了劇情, 沒有了故事情節的完整性, 而只剩下了唱腔, 那么, 它也就成了一種“京歌” 了,最多不過是個“京歌表演唱” 。
當前, 京劇界的傾向是: 淡化劇情, 淡化表演,淡化演員的全面素質, 而只注重唱功, 熱衷于幾口能叫采的唱段或片段的幾手絕活。在劇場里, 作為京劇高度發達的連臺本戲, 已經基本上消亡了。就連那完整的單本戲, 也屬罕見。翻來覆去的. 是一些“折子戲”——就是那些能夠顯示唱功或絕活的片段。受眾見得多了, 倒了胃口, 便給“折子戲” 送了個不雅的綽號——“ 折騰戲” 。至于在熒屏上, 除了把前輩的完整的劇目搞成了“京劇雙簧” 音配像之外, 人們經常見到的, 也只是那些化了妝的京劇清唱或一段段的“京歌表演唱” 而已。還有那些什么京劇大獎、大賽, 也不過如此這般“折騰” , 從不看演員演完整劇目的全功夫——這大獎大賽們,客觀效果鼓勵了演員吃偏食而造成片面發展。這不能不令人擔心: 這樣的傾向發展下去, 這樣地鼓勵淡化下去, 博大精深、全面發展的綜合藝術——京劇, 將會萎縮為“京歌” 。京劇變成“京歌” ,既不是創新, 也不是進步。在這種京劇的泡沫“振興” 之背后, 實際是京劇的簡化、倒退, 是一種返祖現象。
一個人, 要有頭有軀有四肢,這樣才是完整的人; 如果四肢消失了, 腦袋再發達, 模樣再好看, 那也只是個畸形。同樣的道理, 如果京劇沒有了劇情,沒有了念、做、打; 那么, 它就不是京劇了, 甚至連個劇都稱不上。
京劇危機是現實, 京劇誤導是存在。由京劇變“京歌” , 正在進程之中。京劇演員們, 由全人變偏癱也在進行之中——年輕一代的京劇演員, 大概很少有人勝任連臺本戲了。京劇界的短期行為、浮躁情緒、取巧心理、“一折子主義” 甚至“一嗓子主義” , 需要反思, 需要收斂; 否則, 京劇完成了“京歌” 之蛻變, 一是返回來就費力了, 二是今日之京劇界難免被歷史追述責任。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