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大師倪惠英: 中國戲曲不能放棄年輕觀眾
21世紀經濟報道 戴春晨,李汶哲,劉嘉欣 廣州報道
粵劇大師變身“網紅”,不是為了早已擁有的名聲,而是為了對粵劇的傳承與創新。這顆赤誠之心也把與傳統漸行漸遠的年輕人拉得更近了一點。
唱了48年粵劇的倪惠英,在7月18日登上了全新的表演舞臺——網絡直播平臺。這是酷狗直播平臺發起的“非遺大師課”的第一課,倪惠英攜弟子林穎施坐在直播間,時而介紹粵劇藝術,時而起身表演《荔枝頌》《花月影》等曲目的經典選段。
倪惠英身著一襲黑色旗袍,披著粉紅絲綢披肩,有著當下“網紅主播”們所沒有的含蓄與優雅。滿屏皆是唱著“網絡神曲”的漂亮小姐姐,這對“亂入”的師徒可謂是直播界的一股“清流”。這堂介紹粵劇藝術的直播“首秀”,全程有近16萬人次在線觀看。一些年輕的觀眾在酷狗直播的彈幕中驚嘆道,想不到粵劇是這么有趣的藝術。在網絡直播平臺的記錄里,首次直播即有這么高人氣的“網紅”,幾乎已是“當紅大咖”級別。
在倪惠英的演藝生涯中,擁有超高人氣并不是什么新鮮的事。她8歲登臺參演歌舞劇《東方紅》,16歲即在粵劇界成名,此后便如同西方童話中穿上紅舞鞋的女孩,再也停不下舞步。她的一生都在演主角,粵劇大家陳笑風在其出道時即與其搭戲,一代宗師紅線女與之有師徒之誼。在上世紀70年代,倪惠英的歌聲屬于廣州大街小巷的“標配”。用現在年輕人的話來說,倪惠英絕對屬于“C位出道”的“當紅一線”。
但是,在過去的48年,唱粵劇的倪惠英似乎又生活在兩個交替的平行宇宙中。一個平行宇宙粵劇的生存境況極好,好到正值青春的倪惠英可以“嫌棄”粵劇唱得慢吞吞的,有些沉悶,爾后又在紅線女等一群宗師的培養下,發現粵劇的美并視之為一生的事業;另一個平行宇宙粵劇的生存境況極差,粵劇在城市遭遇觀眾暴跌的“滑鐵盧”,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們追逐著更加新潮的玩意兒,唱粵劇的人只能在農村維系著生存的尊嚴,粵劇被年輕人視為“老年人的玩意兒”。
在1980年代之初,倪惠英遭遇了兩個平行宇宙的轉換。面對冷清的觀眾席,自視為傳承粵劇藝術“火炬手”的倪惠英,選擇堅守她的舞臺。她要做的是,喚回老觀眾并開拓新的觀眾群體,讓粵劇重現當年萬人空巷的輝煌。粵劇的再次輝煌絕對不需要墨守成規,它的生機需要有效的改革措施栽培。
2002年,歷經多年苦悶與彷徨,倪惠英的粵劇革新之作《花月影》如同石破天驚般出世。它融合了交響樂、流行曲和現代舞等多種形式,吸引了許多大學生、年輕人叫座。倪惠英到現在還記得,暨南大學的一位學生來信說,原來粵劇還能這么演、這么美!
倪惠英因《花月影》被粵劇界視為粵劇“轉型期”的代表人物。自《花月影》后,倪惠英傳承與革新并舉,讓傳統粵劇逐漸融入現代的生活。她一邊創編由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改編的粵劇《豪門千金》,由同名小說改編的《三家巷》,一邊身體力行地推進粵劇進校園、進社區。近兩年,她更親編“粵韻操”,將粵劇身段融入健身操,還邀請著名導演田沁鑫來編排《廣府華彩》,讓粵劇傳統的排場、技藝串聯更符合現代審美。
上網絡平臺做直播,是倪惠英粵劇革新之路的又一延續。
直播能面向年輕群體
《21世紀》:首次登上網絡直播平臺,與之前登臺唱戲有什么不一樣?
倪惠英:感覺很不一樣。平日登臺表演,需要化妝,需要進入人物(所在的情境)。這次做直播,類似訪談、對話、感覺很自然,而且還能(通過評論)直接聽取觀眾的訴求。我自己也有感覺,酷狗是年輕人的事物,很多年輕人喜歡在網上聽音樂、聊天。我家里的兒子也有這樣的習慣。但是我覺得,現代媒體有了很大的進步,傳統藝術的觀眾面依舊比較狹窄。傳統戲劇如何借助新媒體推廣戲劇,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關注到戲劇,這次直播就成為美事一樁。
粵劇不能因循守舊
《21世紀》:近年來城市觀眾逐漸減少,在開拓新的青年觀眾群體方面,你們做過哪些嘗試呢?
倪惠英:我們一直都在創作。但是,多元時代的到來是避不過的。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是,我們作為這個職業的從業者,不僅要堅守,還要突圍。我們要將粵劇發揚光大,不過現實也是殘酷的,觀眾還是在減少,特別是城市觀眾。戲曲,守是守不住的,只能往前走。從藝30周年的時候,我就大膽地搞了一次嘗試、創新,搞了一個專場,效果十分驚艷。許多人稱贊,“原來粵劇也可以這么高品位,這么大氣!”
我也找到了一個方向:粵劇不能因循守舊。我們應該不斷地提升粵劇的藝術品位以及藝術呈現方式。因此,在創作《花月影》的時候,我也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這個戲的效果十分驚艷,同時也開拓了新的觀眾群。很多從前對粵劇不是很了解的人,看了這個戲以后,都被征服了。我當時就想用這個戲,與青年人對話。2003年的時候,就開展以《花月影》面對青年的活動,讓大學生走進劇場,與學生零距離交流,共演出10場,兩萬多名觀眾觀看,還舉行了征文比賽。幾乎所有學生在作品中提到,“我原以為粵劇是屬于老人家,是屬于過去的,我沒有想到,原來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當中,居然還有一片凈土!”
青年人是一張白紙,所以我們要給他們最好的東西。給學生演戲,從來不敢掉以輕心。第一次是最重要的。一旦種子深深種下,粵劇便有了希望。哪怕一萬人當中,有一百個人喜歡粵劇,我們年年做,不斷地做下去,集腋成裘。如果戲劇沒有青年觀眾,沒有接班人,戲演給誰看呢?因此,我也希望能夠開辟一個新的觀眾群,老的觀眾我們也不會丟,適應是為了征服。
我們要敬畏舞臺,敬畏藝術,要對得起觀眾,不能大意。以前演出的時候,觀眾少,收入少,演員也就懈怠了,由此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但是,我們是要靠作品的質量,靠作品的精致,將其變成良性循環。
要將表演體系固化起來
《21世紀》:兩年后您將迎來從藝50周年,您有什么計劃嗎?
倪惠英:其實這幾年,我一直都在想,我們粵劇這幾十年的發展,現在有什么進步,有什么丟掉了,有什么缺失。經過這么多年,我越來越感覺到,作為一個劇種,如果我們不能把它的表演體系建立起來,這個劇種,遲早都會失傳。其實我們現在的粵劇,很多傳統的表演技藝,已經丟掉了一大半,粵劇學校甚至連教科書都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我覺得,這一代人,應該有這樣一種擔當。所以前幾年,我都一直在做調研,而且寫成了提案,希望政府能夠把粵劇表演體系建立起來。我們的粵劇,它一定是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它有傳統表演特色,最基本的東西,一定要固化起來。另一方面,肯定要創新。不同的劇目,不同的時代,變化是必然的。只要我們有基礎,萬變不離其宗,一步步履行就行了。同時,當你在粵劇學校時,傳統的東西一定要把它學會。后來,去年六月份,我們就正式開始了(這項工作)。目前我是《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的主編,在這方面抓得很緊,得到了政府、全粵劇界的高度重視,以及海內外人士的支持。這個《大全》爭取三年、最遲四年內就能夠出來。同時,《大全》的編寫需要很多老一輩藝術家的支持,有的身段動作到我們這一輩已經不會了,要讓八十多歲的老一輩給我們示范。其實這就是一個對文化的搶救(工作)。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事。(編輯 董明潔 許望)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