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
1、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譯文: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終,明確它們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譯文: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
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釋文: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
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譯文:有錢的人房間裝飾得很華麗,有仁德的人心里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
《中庸》
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譯文:天賦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養遵循道就叫做“教”。
2、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譯文:喜歡向別人請教,而且喜歡體察人們淺近的話語;消除消極的東西,而宣揚人們的善行;善于把握事情的兩個極端,采用恰當的做法施行于人民。
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譯文:廣泛地學習知識,詳細地詢問事物發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確地辨別是非,踏實地去實踐。
4、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譯文:由于誠懇而明白事理,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誠懇,這是教育的結果。真誠就會明白事理,能夠明白事理也就能夠做到真誠了。
《論語》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譯文:學習知識而又能經常去復習、練習,不也是很令人高興的事么?有朋友遠道而來,不也是令人快樂的事么?
2、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譯文:我每天多次地進行自我反省:為別人辦事竭盡全力了嗎?和朋友交往免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知識,是否用心認真地復習?
3、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花言巧語、假裝和善的臉色,這樣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4、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東西確立了,仁道也就產生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就是行仁的根本吧!
《孟子》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自己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兒女,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
2、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人民的快樂為自己快樂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人民憂愁為自己憂愁的人,人民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
3、出于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也。
譯文:他們產生在這個人群中,但遠遠超出了他們那一類,大大高出了他們那一群。自有人類以來,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人了。
4、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譯文: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開始;羞恥心就是施行義的開始;辭讓心就是施行禮的開始;是非心就是智的開始。
仁、義、禮、智是四個初始,就像我本來就所具有的,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詩經》
1、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譯文:雎鳩關關相對唱,雙棲河中小洲上。純潔美麗好姑娘,正是我心中的好對象。
2、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譯文:緊緊拉著你的手,愿意白頭偕老。
3、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
譯文:看那淇水彎彎岸,碧綠竹林片片連。高雅先生是君子,學問切磋更精湛,品德琢磨更良善。神態莊重胸懷廣,地位顯赫很威嚴。
4、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譯文:一天不見心上人,就好像隔了三秋長啊!
《尚書》
1、靜言庸違,象恭滔天。
譯文:花言巧語,陽奉陰違,貌似恭敬,實際上對上天輕慢不敬。
2、侮慢自賢,反道敗德。
譯文:輕慢眾人,妄自尊大;違反正道,敗壞德義。
3、無稽之言勿聽,弗詢之謀勿庸。
譯文:沒有經過驗證的話不輕信,沒有征詢過眾人意見的謀略不輕用。
4、視遠惟明,聽德惟聰。
譯文:能看到遠處,才是視覺銳利;能聽從好話,才是聽覺靈敏。
《禮記》
1、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譯文:傲慢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高潔的志向不可滿足,享樂之情不可無盡。
2、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
譯文:對有德才的人要親近而且敬重,畏服而且愛慕他。對于自己所愛的人,要能知道他的缺點,對于自己所憎惡的人,要能看到他的好處。
3、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譯文:那些能博聞強記而且能禮讓,修身行善而且不懈怠的人,可以稱之為君子。
4、知為人子,然后可以為人父;知為人臣,然后可以為人君;知事人,然后能使人。
譯文:能知道做一個好兒子,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父親;知道做一個好臣下,然后才能做一個好的君主;明白如何為人做事,然后才能使喚他人。
《易經》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譯文:天道剛健,君子以天為法,故而自強不息。
2、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譯文:地的品格是坤,君子見坤卦就要消法大地的包容,厚德載物
3、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譯文:君子以學習來積累知識,以多問來明辨是非,以寬容待人,以仁心行事。
4、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譯文:兩人同心,像刀那樣鋒利,可以切斷金屬。同心的話,像蘭花那樣幽香。
《春秋》
1、多行不義,必自斃。
譯文:多作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我滅亡。
2、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
譯文:忖度德行如何,以便決定自己怎樣處理事情;估量自己的力量大小,從而決定該怎樣行動。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譯文:節儉是一切美德中最大的德,奢侈是一切惡行中最大的惡。
4、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譯文:面頰和牙床骨互相依存,失去了嘴唇,牙齒就會露出來受寒。
想看更多四書五經小知識?關注公眾號“四書五經賞析”,每天為你呈送《易經》、《論語》等四書五經賞析,更多《道德經》、《鬼谷子》等經典國學賞析奉上!
精彩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