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內容的改革
而且從思想內容方面來說,舊戲所表現的局限于宣揚封建傳統的忠孝節義思想為主的故事,人物也大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之類,與現實生活距離較遠,對現實的警醒作用很少。在資產階級民主思想迅速傳播,新文化新思想對封建思想、傳統激烈斗爭的二十世紀初葉,這種現象就促使具有革新思想的藝術家去探索戲劇的改革創新,首先是劇本的改編創新。
梅蘭芳的新戲《孽海波瀾》、《宦海潮》、《一縷麻》、《鄧霞姑》都是抓住了當時社會的熱點事件和重大問題,現編現演,警醒社會;與易卜生“社會問題劇”意味和功能相同。《孽海波瀾》直接取材于發生在北京地區的實事,揭露了當時社會的一個毒瘤----妓院的黑暗,鼓勵婦女起來斗爭,呼吁解放婦女。《鄧霞姑》源自當時一個頗為曲折的真實故事,主旨也在反對包辦婚姻,主張婦女解放。這個戲梅蘭芳在劇中有一大段念白:“婚姻大事,關系男女雙方終身幸福,必須征求本人的同意,豈能夠嫌貧愛富,盡拿金錢為目的,強迫作主。現在世界文明,凡事都要講個公理。象你這樣陰謀害人,破壞人家的婚姻,不但為法律所不許,而且為公道所不容。”這幾句念白總會贏得觀眾的熱烈鼓掌,就是因為臺詞切中了時弊。《一縷麻》對根據實事創作的現實主義小說進行改編,亦是抨擊包辦婚姻。戲劇表現的是一個才女不能與相愛的人成婚,卻在父母之命下嫁給一個傻子,最后在大病、夫死等一系列變故的打擊下自殺身亡的大悲劇,社會反響極大。戲曲家傅斯年說;“我有一天在三慶園聽梅蘭芳的《一縷麻》,幾乎擠壞了。出來見大柵欄一帶,人山人海,交通斷絕了,便高興的了不得……這篇戲競有‘問題戲’的意味,對于現在的婚姻制度,極抱不平了。”。這個戲的演出效果還有一個有力而真實的佐證,天津有萬、易兩家,上輩即是好友,萬家女兒原定許給易家兒子,易家兒子后來得了精神病,兩家因受舊禮教束縛,沒有退婚。雙方家長和萬小姐看了《一縷麻》后,被戲中故事警醒,協議取消了這個婚約。
梅蘭芳對這樣的戲劇影響自然非常高興,同時對戲劇要貼近現實,滿足觀眾心理需要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精彩評論